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06日 22:05:42 作者:打字兼职 点击:173次
最近整理平台旧档案,翻到2010年用户留言:“求小说打字兼职,能盲打,会五笔,日赚200!”再看如今后台,“小说录入日结300”的广告仍阴魂不散。这让我好奇:“小说打字兼职”这词,到底咋冒出来的?问了几个老用户和行业前辈,竟凑出三种说法——每一种都刻着时代的印记。
第一种说法:古籍抢救,给小说“搬家”。
九十年代末,电脑刚进图书馆。管理员老张回忆:“那时古籍室堆着半人高的线装书,《聊斋》《三言二拍》的纸页脆得碰一下就碎。”为了永久保存,馆里咬牙买了扫描仪,但扫描件是图片,检索不了。后来有人想出办法:雇人把小说逐字敲进Word,做成可搜索的电子档。“那时候我们叫‘录入员’,专门给古籍‘搬家’,按页算钱,千字能赚15元。”技术进步后,OCR识别能直接转文字,这需求就淡了。
第二种说法:港台小说“简体化”,催生专职录入。
“80年代看金庸,得买繁体竖排版。”老书虫阿强记得,当时内地出版社引进港台小说,要先把手稿照片转成简体字录入。“编辑拿放大镜看照片,录入员照着敲,错一个字就得重改。”有段时间,深圳好多小工作室专接这活:香港作家寄来手稿扫描件,录入员熬通宵转简体,一本10万字的小说能赚2000元。“后来有了繁简转换软件,这行当就没人提了。”
第三种说法:盗版网站的“免费午餐”,养出灰色产业链。
最魔幻的要数这桩。2005年前后,起点中文网等正版平台刚火,盗版网站为抢流量,得“日更追更”。但正版更新要钱,盗版就雇人“手打”——看一章正版,立刻敲成文字发盗版站。“那时候盗版站给得狠,千字5元,熟练工一天能打1万字赚50元。”可这钱脏啊!用户骂盗版,录入员也心虚:“知道是助纣为虐,但来钱快。”后来平台反盗版严了,加上电子书普及,这灰色需求彻底没了。
现在回头看,这三种说法都指向同一个前提:当年技术不够用。没成熟的OCR,没好用的转换工具,只能靠人手敲。可如今呢?手机拍张书页,微信“提取文字”功能10秒转成Word;AI语音转写,说半小时能出万字稿。
“小说打字兼职”早该进历史垃圾桶了。 那些还在喊“缺小说录入员”的平台,要么是不懂技术,要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——他们图的,从来不是“录入小说”,是你口袋里的培训费、押金,或是拉人头的佣金。 下次再刷到“小说打字日赚300”,不妨回一句:“早该被时代淘汰的活,就别拿出来骗人了。”